ag视讯打不开-AG全讯网puma

鳳凰衛視 | 專訪科學家張明杰:教育的目的
發布時間:2020-10-08   瀏覽次數:10281

081602158128274071.png張明杰接受專訪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明杰接受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欄目專訪,結合自己的經歷暢談教育的目的。他也是即將到任的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采訪摘要如下:(田川為主持人)


讀研三個月,突然退學了

張明杰,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今年是他在港科大工作的第二十五年,也是最后一年,明年他將前往南方科技大學任教。二十五年來,他除了是科學家外,還有一個重要角色,便是老師。

田川:您說我們的國力變強了,但教育的目的沒有變得更好,那個目的您指的是什么?

張明杰:我覺得這個世界因為有各種各樣的人,才變得美麗。如果我們只有一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都像一個人,對每個人不利,對社會發展也不利。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每一個人的人格,培養有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

張明杰是資深的教育工作者。讀書時多年的留學經驗,以及工作后長達二十五年的教育經驗,讓他對中西方教育的差別深有體會。

田川:在您的認知中,東西方教育最大的不一樣是什么?

張明杰:東方人相對來說比較注重傳授知識跟技能,反映在教育里,就是以考試來衡量一個學生好與不好。考試往往是有標準答案的,一旦有了標準答案,那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都是在為了這個標準答案跟分數去努力,培養學生的方法也都是怎么把考試考得更好。西方教育注重的,首先是培養一個學生喜歡上學習,第二是培養他們對知識獲得的能力,跟運用知識的能力。 

111.png張明杰指導學生工作(右二為張明杰)

1984年張明杰從農村考到上海,進入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后他被保送到大名鼎鼎的,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在六十年代,上海生化所因為參與合成人工牛胰島素而世界聞名。但即便進入了中國最頂尖的研究所,張明杰卻并不滿足于此。僅讀了三個月,他就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退學,嘗試出國。

張明杰:我是滿懷希望進到上海生化所的,但做生命科學是很花錢的,當時中國的科研力量跟世界比還是蠻落后的。我覺得如果繼續讀下去,會和自己當初期望的結果有蠻大差別。所以我覺得不能這樣下去,必須得給自己一個機會。

田川:您從何判斷自己看到的東西,和期望的東西會有很大落差呢?

張明杰:上海生化所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所,它訂閱了很多國際上最新的雜志。我們可以在圖書館讀到最新發表的論文,然后就會知道別人在做什么研究、是怎么做的,看完后覺得當時中國和世界還是有蠻大差距的。

從中國最好的研究所退學,對于一個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來說,并不容易。那個年代讀研中途退學需要賠付國家培養費。張明杰從農村老家東拼西湊了900元,才得以退學成功。

田川:900塊錢,在那個年代應該是很大的一筆錢。

張明杰:對,現在回想起來,無可否認退學是一個很魯莽的決定。

田川:您在做退學決定時,有去征求誰的意見嗎?

張明杰:唯一問的一個人是我當時的女朋友,也就是我現在的太太。我對她說我要退學,原因除了當時國外科研力量比較好外,另一個非常現實的原因就是,如果讀得再久一點,我就更賠不起國家培養費了,那就完全不可能退學了。

田川:當時您夫人的態度是什么?

張明杰:也許她那時對我有一點信心吧,覺得我去留學應該能做成。所以我就退學了,然后就開始申請學校,參加考試。做一件事,把自己放到絕路上,沒有退路你也就干了。回想當時,如果沒收到錄取通知書,我就完蛋了。因為我家的經濟條件不可能允許我再等一年,所以申請學校的同時,我也在農村的鄉鎮企業找好了一份工作。因為總歸得生活下去,如果5月份還沒收到通知,我就去上班了。

田川:父親反對過您退學的決定嗎?

張明杰:我父親從沒為此勸過我或反對我,自從我考上大學后,我父親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們已經出去看了天下,知道的比我多,所以你們做的決定一定是對的。”我真的覺得他能這樣想實在太不容易了。

222.png張明杰八兄弟與父親合影(右四張明杰父親、右一張明杰)

張明杰1966年出生,是在“文革”中成長的一代,除了父親的言傳身教,從小他體驗過的教育更多的是漫無目的的玩耍。

田川:您在農村的學習環境是怎樣的?

張明杰:我一直開玩笑說我沒讀過小學。那時我覺得去學校就是好玩,拿個鐵圈、做個泥巴車就可以玩了。但在農村,小孩子還需要干活,都蠻辛苦的。但這個經歷教會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如果你真正吃過苦,那在以后的工作中,無論碰到何種艱難情況,你都能扛過來。

田川:您小時干農活苦到什么程度?

張明杰:10歲去收割水稻,一整天都彎著腰,等站起來,腰根本直不起來,而且滿腿都是螞蝗。還是不回憶好一點。

田川:但想要非常用功讀書的意識來自于哪兒呢?

張明杰:來自于我的父親,他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人。我爸讀過一年私塾,后來因為家里條件不好,就沒再繼續了。所以在我們小的時候,他經常跟我們講,要是他能多識點字就好了,這樣就可以看更多的東西。如果他的兒子能讀書,再辛苦他都要想辦法支持下去。讀書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如果我能讀書,能考上大學,我就不再是農民了。

888.png

張明杰在農村放牛

退學半年后,1989年5月,張明杰收到了國外學校的錄取通知,在申請到獎學金后,他帶著30美元,踏上了異國求學之路。

到了加拿大,他選擇了生物化學專業。在那里六年時間,他從研究生念到博士后,這也讓他見識到了國外和中國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專業領域最先進的科研思維。

張明杰:我讀博士生的時候,有一個叫Jerry的老師。他從不會像教小學生一樣告訴你做這個或那個,他會給你一些建議和一些分析。他經常鼓勵我去問很重要的問題。

田川:比如他會跟你說什么?

張明杰:他幫助我如何在自己的研究生涯上去尋找問題。他說你以前訓練的是生物化學,你現在想做神經科學的問題,那你就得想想,怎么把這兩個方向的強處給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是,我該怎么對待年輕的科學家,包括我的學生、我的年輕的同事等等。

田川:應該怎么面對他們呢?

張明杰:毫無保留的去跟他們分享。但分享的時候,不可以讓別人覺得你是在把你的想法強加給他們。要跟學生進行交流、分享、探討,最后一起得出來一個很好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這不是老師給他們的想法,而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想法。所以我覺得做老師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怎么把學生、年輕人的能力發揮出來。

777.png張明杰與恩師Jerry及其夫人合影(右一張明杰、左二恩師Jerry、左三恩師Jerry的夫人)

 

留學,有必要

1995年,因為出色的科研能力,張明杰受邀來到香港科技大學任教。讀書時多年的留學經驗,以及工作后長達二十五年的教育經驗,讓他對中西方教育的差別深有體會。

田川:來港科大后,在課堂上有沒有發生過讓你記憶猶新的事情?

張明杰:有。剛來香港科技大學的時候,我被要求教我們一年級最核心的一個課程。我很緊張,認真準備了很多內容。上課時,眉飛色舞的講了很多。講完后,學生過來跟我說:“張教授,我們聽不明白。”我一個同事也告訴我,學生抱怨我教的東西太多、太快、太難了。聽完后我突然發現,我只為我自己的課在考慮,沒有為學生考慮。這也是我作為老師被上的第一堂課,它提醒我要記得,我上課的目的是希望坐在下面的學生,能明白我想要他們學什么、怎么學。

666.png

張明杰博士畢業時與導師Vogel教授合影

因為自己的教育經歷,張明杰深知老師和教育環境對一個人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培養,是多么重要。除了上課,更多時間他要帶著學生在課堂之外做科研。不管在哪里,他都盡可能讓學生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張明杰:做研究的時候我們必須遵循一個原則——研究面前,人人平等。這很重要。有時我有個想法,他們也有個想法,結果他們對了我錯了,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你必須得尊重什么是對的,什么錯的。如果你對研究團隊里的人很兇,學生怕老師,那麻煩就出來了,因為這會壓抑他們的創造性。

田川:作為一個老師,要用什么樣的方式去開啟每一個人的可能性呢?

張明杰:知識只是教育很小的一部分。清楚知識的來源,以及你為什么要學知識非常重要。學了知識以后,你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發現里面原來這么好玩。如果有機會再往下問它的起源、根源、原因,發現原來我們還都不知道。那也許就會有人說,我可以想想看怎么把這些原因給找出來,這樣就會讓人覺得學習是一間很好玩的事情。很多時候你需要給學生打開一道縫,之后開放的天地可以是非常廣闊的。但如果你永遠都不把他們引過去,那就沒機會了,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那邊還有一片未知的天地。

張明杰有兩個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大兒子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任經濟學教授,小兒子在美國一家知名網絡科技公司當大數據工程師。對于教育目的的思考,在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中,張明杰也偶爾會得到啟發。

張明杰:有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有一次,我小兒子做一道有蠻長演算的數學題。中間有個數應該是6,他自己也知道是6,但因為他寫字比較潦草一點,很容易寫錯6和0,所以做到后面他就把6看成0了。他很沮喪的跟我說都搞混了。幾天后他很開心的告訴我“爸爸,我幾乎沒有丟分。”我問為什么,他說老師對他說“整個過程看下來,我知道你是對的,你的思維方式是對的。”這個事讓我感觸很大,按咱們傳統的教育方法,因為結果不對,這道題肯定大部分分就丟了。但你其實明顯知道,這個學生他對知識是懂的。其實分數只是一部分,但事情對小孩子的影響可能是很深遠的。

田川:還有類似讓您有感觸的事情嗎?

張明杰:比如我高中考試時,需要把公式記得滾瓜爛熟,否則就很難考試。但我兒子考試時,老師會把今天考試可能會用到的公式,全打在試卷的第一張紙上,他全部給你了。

田川:所以就不需要去背那些已經成型的硬性的東西,而是看你要怎樣靈活的運用它。

張明杰:對,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是學完后會用。沒有一個教育體系是完善的,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把東西方教育方法的好處盡量揉起來。東方教育在打基礎這面我覺得很好,但反來就希望少為了從95分到98分,在小孩子身上花力氣。如果把這些時間、精力拿出來,讓他們去尋求知識的來源、知識的應用,對他們成長的價值要大很多。

6666.png張明杰與家人合影(右一長子、右三張明杰夫人、右四次子)

田川:現在全球疫情,對海外留學是一個很大的沖擊。想請教您的意見,現在還有沒有必要出國留學?

張明杰:我覺得留學是必須的。教育不只是學多少知識的問題,你只有到別人的社會文化里,才能真正了解人家的文化。第二,年輕人也是我們自己文化的使者,去留學可以讓別人了解我們的文化。疫情也好,政治氣候也好,我現在其實非常擔憂世界的走向,交流可能是緩和一下當下境況最重要的方式,所以我覺得一定要出去交流。從研究角度來說,留學也是必須的。我們現在的硬件是好了,錢也變多了,但我們的研究歷史太短了。牛津的研究歷史將近1000年,哈佛有300多年,它們所積累、沉淀的東西,不是我們在網上上一下課就能學到的。我們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跟別人學,其中留學是非常有用的一個途徑。是會遇到困難,但困難總歸是可以克服的。絕對不能關門,對咱們國家不好,對世界不好。

田川:所有的沖突都是在不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

張明杰:對。

張明杰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簡單點兒說,他在研究大腦如何工作。他的科研成果,為理解及治療抑郁癥、自閉癥等疾病提供了極為重要的進展。今年是張明杰在香港科技大學工作的第25年,也是最后一年。明年他將前往南方科技大學任教,將自己多年的科研和教育經驗帶回內地。

張明杰:我希望每個做教育行業的人都思考一下,教育者對年輕人的影響可能是一生的。每個家庭的小孩都非常寶貴,如果在座的是自己的兒子、女兒,我們會怎么教?


報道鏈接(含專訪視頻):https://mp.weixin.qq.com/s/znokbVi4arMmItbzjLcytw




洮南市| 百家乐官网庄闲必胜手段| 女神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澳门百家乐官网备用网址| 百家乐知敌便能制胜| 皇冠网足球开户| 线上百家乐可靠吗| 百家乐官网洗码| 银泰百家乐龙虎斗| 丰原市| 新锦江百家乐娱乐场| 大发888官网多少| 澳门百家乐官网娱乐城开户| 水浒传老虎机破解| 高尔夫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大发888破解老虎机| 百家乐有秘技吗| 百家乐官网浴盆博彩通排名| 大发888真钱娱乐| 宾利百家乐游戏| 百家乐官网在线手机玩| 玩百家乐必赢的心法| 棋牌小游戏下载| 互联网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天博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大发888在线体育官网| 百家乐官网陷阱| 万博娱乐城| 太阳城集团| 大上海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赌场百家乐官网规则| 大发888官方网站| 百家乐出千工具价格| 百家乐投注法则| 百家乐官网娱乐城怎么样| 假日国际娱乐城| 大发888娱乐场 ylc8| 威尼斯人娱乐平台注册网址| 百家乐桌定制| 微信百家乐官网群二维码| 欢乐谷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