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成長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第一方陣中最年輕的高校,南方科技大學正立足新起點、邁步新征程,“做精”人才培養、“做強”學科建設、“做實”內涵發展,加速朝著“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目標砥礪奮進,不斷豐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實踐,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其中,學科建設是大學建設的龍頭。南科大始終堅持國際一流大學的學科建設標準,瞄準國際科技前沿,以理、工、醫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高度重視以學院統籌引領帶動系科建設、學科發展。
如今,南科大理學院、工學院、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商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六大學院院長已全部到位。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我校六大學院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新動向、新思路,學校官網分別對學院院長進行專訪,敬請垂注。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下簡稱“《意見》”),對深圳的發展寄予更高期望。《意見》對深圳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方面作了重要謀劃,為成長在深圳這片熱土上的南科大帶來了新機遇,也賦予了南科大新使命。
眾所周知,數理化等基礎科學是科學發展的基石,對城市創新驅動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此前,聚焦基礎科學的南科大理學院已經有多項亮點引人矚目:深圳市諾獎級科研實驗室——南科大杰曼諾夫數學中心正式揭牌;化學系譚斌團隊攻克Ugi四組分反應近60年未破解之難題;物理系張立源課題組首次用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院將如何建設一流學科、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無疑備受關注。
為此,我們專訪了理學院院長楊學明。
一路向南,與理學院共同奮進
楊學明學術造詣頗深。他是著名的物理化學家,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首批特支計劃入選者,美國物理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會士。2011年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冬天,楊學明選擇一路向南,在一所年輕的大學里迎接一個新的理學院誕生,與南科大一起創造新的歷史。
楊學明說,在創校之初,他就非常關注南科大的發展。南科大第一任校長朱清時院士是他的碩士導師,他應邀來參加了南科大第一屆學生的開學典禮,后來又到南科大做過多次學術報告。他也是第四位做客校內最高級別的學術講座——南科大講堂的主講嘉賓。他說:“南科大最吸引我的,是改革和創新的理念。”他說,當時郭雨蓉書記、陳十一校長跟他深談多次,最終,南科大創新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多次到訪南科大所感受到的干事創業的效率讓他下定決心南下。“我覺得南科大是能夠讓我做一點在別處做不到的事情的地方。”他說。
來到南科大一年多,楊學明覺得南科大最讓他感到驚喜的首先是學生整體素質高,同學們上課、做實驗的時候能主動思考,深入鉆研,提出新問題;二是老師整體水平高,無論是科研還是育人,大家都兢兢業業、團結互助、積極向上。他感慨:“南科大的快速發展,是無數南科大人專注執著、奮力拼搏的結果。”
如今在南科大擔任理學院院長的他,每天也過得“非常南科大”:他把每天的科研、行政事務安排得滿滿當當,就連暑假期間依然每天穿梭在實驗室和辦公室之間。在他看來,這是為了給自己擠下盡可能多的“想問題的時間”。“無論是做科研還是推動學院發展,‘想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意識地去發現問題,然后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做好一件事。”
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建一流研究型學院
在楊學明看來,科學發展到今天,除了每個學科的獨立發展之外,交叉學科的發展機會遠比單學科大多了。
“南科大目前各個學科建設比較扎實,這為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楊學明說,理學院不僅鼓勵每個系在自己的學科領域深入發展,同時還會創造各種機制,推動學院內各個理科學科之間、以及理科與工科之間的互動、融合與交叉。
楊學明本身就是具有學科交叉學習背景的受益者。他說,自己本科學的是物理,開始攻讀研究生時學的是既需要物理知識又需要化學知識的化學激光專業,現在主要從事氣相及表面化學動力學研究。過去20多年中,他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創的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科學儀器,在反應過渡態動力學以及非絕熱動力學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研究成果于2006、2007連續兩年被選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作為具有學科交叉背景的“過來人”,楊學明說:“多懂一門學科就像多懂一門語言,思考的時候就多了一條路徑,出成果的機會就相對比只會一門學科的人會高很多。”為此,理學院將進一步打造跨專業教學體系,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創造機會讓同學們可以跨學科、跨年級選修課程,充分探索自己的學科興趣特長,成長為具有學科交叉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進駐儀式
杰曼諾夫數學中心揭牌
理學院現有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和統計與數據科學系5個系,以及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2個研究院和杰曼諾夫數學中心。三個研究機構與相關學系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做到相互支撐、相互發展。接下來,理學院將進一步創新機制,讓學院內的這些系科平臺之間、包括與校內平臺甚至校外平臺更大程度地互動交叉聯動。“等到在建的理學院大樓竣工,學院的系科和研究機構的教師將在同一個屋檐下進行科研、辦公。理學院將創造更便利的條件,促進理學院內部之間和內外充分的互動交流,以及更加緊密高效的合作。”楊學明說。
理學院目前有教學研究型教授112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澳大利亞外籍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人。接下來,理學院將進一步引進和培養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高層次人才,推動理學院的交叉學科的研究發展和建設,不斷努力,將理學院早日建成一流研究型學院。
厚植基礎,大力培養復合型拔尖人才
理學院現在擁有覆蓋博士、碩士、學士完整教育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本科專業。理學院將面向國家特別是珠三角、深圳市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求,依托基礎學科優勢,注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力培養“厚基礎、寬口徑、求創新、重實踐”的復合型拔尖人才。
“基礎學科的創新周期可能稍要稍微長一點,但是它發揮的作用可能會更大。”楊學明強調,學習理學這樣的基礎學科,打好基礎非常重要。理學院在大力培養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抓好學生的學科基礎教育。“做好一件事情,對整件事情的理解常常是關鍵。基礎好,會幫助我們更快速地理解。”他表示,在幫助學生打基礎的同時,老師們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迎難而上、獨立探索的勇氣與能力,培養學生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好奇心和“問問題的能力”。
楊學明及理學院領導班子將人才培養作為理學院最基本和最重要工作,在學期中對分管的系采取隨機聽課方式,對教學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在引導、幫助學生打基礎這件事情上,理學院針對每個系的特點探索了許多新舉措。比如,數學系建立了課程負責人和基礎課分級教學制度,夯實課程責任,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因材施教制定課程內容。化學系探索研究型本科化學教學,打造一批開放式、主動型、研究型的翻轉課堂,對部分課程試行“實戰練兵教學法”,將理論授課與實驗創新同步進行。物理系探索“成才+成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國家級、國際級物理實驗競賽,搭建豐富的師生交流渠道平臺。
同時,除了對學生進行專業上的指導外,理學院還充分發揮學校育人機制優勢,安排100余位教授在書院擔任生活導師,對學生進行多維度指導,幫助學生快速適應環境,合理規劃學習生涯和大學生活。2018年,理學院教授在書院服務時間總時長達數千小時,所指導學生總數占全校本科生總數的32%。?
在學生培養上厚植基礎,理學院的人才培養初見成效。2018年,理學院本科生共參與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SCI一區論文就有十幾篇。同時,學生參與國內外競賽頻頻獲獎,比如2018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就獲37個獎項,2018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17個獎項。
新學期的腳步將至。如今,年輕的理學院正帶著創新基因,立足現代基礎學科,推動學科交叉,不斷拓展世界前沿研究新領域;厚植基礎,推動復合型拔尖人才培養,向建成國內外知名、世界一流的基礎性、研究型理學院的目標大步邁進。
南科大理學院大事記
2011年12月,物理系和化學系同時成立。
2015年6月,數學系成立。
2016年10月,南科大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格拉布斯(Robert H. Grubbs)合作建立的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揭牌。
2016年12月,地球空間與科學系成立。
2017年12月,理學院成立。
2017年10月,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揭牌。
2018年5月,物理系教授團隊在《科學》發表SnSe熱電材料最新研究成果,持續刷新熱電效率世界紀錄,并深入分析結構與性能關聯性。
2018年7月,化學科學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
2018年9月,化學系譚斌團隊《科學》發表研究成果,攻克Ugi四組分反應近60年未破解難題。
2018年12月,化學系楊學明等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結果發表于《科學》期刊。
2018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黨委成立。
2019年2月,由深圳市政府出資、南方科技大學牽頭建設的深圳市諾獎級科研實驗室——南科大杰曼諾夫數學中心正式揭牌。
2019年4月,化學系田瑞軍課題組在《自然》聯合發表文章,整合蛋白質組學助力“癌癥之王”的精準診療。
2019年4月,統計與數據科學系成立。
2019年5月,物理系張立源課題組實驗證實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相關合作成果在《自然》發表。
文字:勞湘雯
攝影:王凱強
主圖設計:丘妍